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镇江流传着一首顺口溜:“一套家具,二老双亡,三转一表,四季服装,五官端正,六亲不认,七十多元,八面玲珑,酒烟不沾,十分听话。”这首顺口溜说的是当年一些姑娘心目中所追求的“白马王子”的标准,虽有些调侃成分,但的确是那个时代市井生活的一种反映。
那时结婚男方必备的物件较多,如自行车、缝纫机、电风扇、手表,即“三转一表”,还有其他等等。这些暂且不提,单说说这“一套家具”。“一套家具” 的内容可多了,具体地说就是所谓的“三十六条腿”。其中包括双人大床一张、立式衣柜一个、五斗橱一个、写字台一张、方桌一张、椅子四把。因为每张家具四条腿,合起来刚好是三十六条腿。到七十年代末,又时兴沙发、茶几、碗橱、书橱、床头柜,便增加到了“五十六条腿”。
千万别小瞧这“三十六条腿”, 它可把当时急于结婚的男青年折腾得够呛。只要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,对此都体会深刻。因为那个时代不仅工资收入低,而且商品短缺,你要的这些“腿”,要么市场上买不到,要么买不起。缺了这些“腿”就结不成婚。无奈之下,只好找人打制,结婚打家具几乎成为一种风潮。
打家具需要木料、纤维板、木胶、油漆、玻璃等十多种物料,又都常常缺货,很难凑齐。其中尤以木料最为难买。打家具通常需用榉木、楸木等杂木做硬料,因为杂木材质坚韧、不易变形,打出来的家具经久耐用,但市场上根本买不到这类贵重木料,只得托关系,找门路,千方百计去淘换。纤维板每张虽仅售二三元,一个月的工资也只能买十三四张纤维板,还很难买到。就这样求爷爷拜奶奶,直到备齐全部物料,最快的也需要差不多半年时间。
有了材料还要请木工制作,记得当时我打结婚家具请的是专职木工师傅,手艺不错,工钱按件支付。请到木工师傅还要找场地,我家住得顶紧巴,哪里有地方打家具?于是同未婚妻商量了一下,在她家里找了块空闲地方安顿了木工作场。打家具不管是请木工师傅还是请朋友帮忙,都得好烟好酒好茶饭招待,精心伺候,马虎不得。家具上的一些车件、雕件、固定件,还得根据木工师傅的要求,时不时到有关作坊加工定制,经常疲于奔波。
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是上海家具式样,我打的是三块玻璃镜双人大床,大床正面及左右两侧各嵌一面玻璃镜,玻璃镜两旁均雕有葡萄图案,寓意子孙绵长、家庭兴旺。支撑蚊帐的床架车制成圆柱状,既美观,又实用。立式衣柜则是三开门的,中间嵌一面大玻璃镜,左面挂大衣、长裤,右面存放衣物。五斗橱上面也装有一面玻璃镜,下面配有五个抽屉,左右各开一门。不到一个月时间,结婚用的家具终于打好了,尽管还没有油漆,但人人见了都说样式好,时髦。
油漆家具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,我国传统家具均使用生漆,这种油漆,又称天然漆、国漆,虽“入木三分厚,光泽永长留”,但它有个缺点,就是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一旦接触或闻了会产生过敏,脸、手臂等人体暴露部位会红肿奇痒难忍。因此一般人须远离油漆作业场所。同时也要求油漆作场大一些,家具油漆后不可落灰,否则影响家具外观质量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又一轮打家具风刮开。改革开放了,人们的思想在逐渐解放,不仅家具款式不断翻新,接纳了西方家具元素,而且用料也由杂木、纤维板,改为水曲柳、五合板、装饰板,家具色彩也五彩缤纷,有白色、粉色、咖啡色、清水色等等。如今打家具的风潮渐渐退去,家具市场里高、中、低档家具应有尽有,别说“三十六条腿”,就是“七十二条腿”也不成问题,还有谁费劲打家具呢?